猫曰救助
你真的了解如何科学流浪猫救助背后的科学吗?
我/们/可/爱/的/主/角
(资料图)
写在前面:
流浪猫救助不是个人头脑一热的产物,而是许多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事。科学的救助流浪猫,绝对不是撒一把猫粮就能解决的。能轻易解决的,只有我们的泛滥的同情心。
/////////
任何见过一只流浪小猫在垃圾堆里搜寻残羹剩饭或者看到过一只的怀孕母猫挺着大肚子觅食的人,都知道它们是如何牵动你的恻隐之心的。面对一些需要救助的小流浪,作为一个普通人,心生怜悯却又害怕力不从心的情况实在是太正常了。也许不少人都曾萌生过救助流浪猫的想法,或是曾有救助过流浪猫的行为,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流浪猫救助背后的科学吗?
救助流浪猫需要我们对猫咪的情况进行评估,而采用的标准和办法需要理论支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改如何从观察的角度,对流浪猫的情况进行评估。
一、猫的社会化程度
猫作为被驯化的物种,却很大一部分仍保留着野生祖先的本能。与其他家养动物一样,如果远离人类生活的足够久,猫也会变得野生。因此是否驯化不能作为猫是否亲人的评判标准,取而代之的是用社会化程度来评估猫咪和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化程度是衡量流浪猫亲人标准的一个指标,而最简单的测定社会化程度的方法就是看小流浪猫们是否允许人触摸它们,著名的猫专家Joan Miller曾提出”触摸屏障”这一概念,从而将猫分为四类:
1.完全未社会化的猫:完全不会靠近,避免被人类触摸
2.未社会化的猫:可能会接近,但是避免被人类触摸
3.微社会化的猫:愿意靠近,有时允许人类触摸
4.完全社会化的猫:愿意靠近,完全允许人类触摸
每一只猫表现出来的社会化程度都是不同的。
但是一般来说,社会化的猫(室内、室内/室外和一些流浪猫)会接近并表露出亲人的举动。相对未社会化的猫(野猫,一些流浪猫)不会接近人类,并且会对人类表现出排斥。
以下是表露猫咪社会化程度的行为信号:
二、影响猫社会化的因素
(一)窗口期
窗口期在猫咪出生后的2-8周,眼睛和耳朵刚刚张开,对环境的观察能力强,学习速度快。如果在这个阶段,猫咪能习惯人类的环境,长大后社会化的程度高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来说,2个月或更大的猫咪,出于习惯会更依赖自己的领地,这个时候社会化培养的难度会更高。
(二)与人相处的时间
一生大部分与人相处的流浪猫可能会接近人类,但定期接触人类的时间越长,社会化程度就越高。
(三)与人互动的印象
与人互动产生更多的积极反馈(比如抚摸、抚摸和温柔的交谈、提供食物和款待、一起玩耍等)的猫更容易提高社会化程度。
(四)环境的压力水平
在特殊环境中,比如突然被抓住关到笼子里的流浪猫,会在恐惧的驱使下出现完全非社会化猫的行为。想象一下,当一只住在室内高度社会化的猫,跑到街上沿着街区闲逛时,有人打电话给动物控制中心,将它带到当地的动物收容所。当被关在笼子里时,它因恐惧发出嘶嘶声。如果只从行为来说,很容易得出该猫是未社会化猫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忽视猫咪在特殊环境下的应激表现。对于收容人员来说,猫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展现真正的社交程度。
是否绝育也是压力水平的一种。对于未绝育的猫,在荷尔蒙影响下更容易感到紧张,从而会打斗和嚎叫。比如怀孕的母猫或产后的母猫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回避性来保护小猫。
(五)遗传和品种
研究发现,友善的猫咪生下的小猫会继承父母的特质。而一些特定种类的猫,比如斯芬克斯猫、布偶猫、缅因猫和暹罗猫,因良好的性格以及对人的友善而被繁育饲养的,更容易展现出高度社会化的属性。
(六)个性
即使受到相同的对待,每只猫咪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一部分受到个性的影响。比如有些猫脾气暴躁,即使与人交往但仍表现出不近人情的冷漠。猫的友善程度只是性格的一部分,社会化程度在不同猫个体之间仍然不同。
三、猫的舒适区
猫的舒适区,与触摸屏障的结合,更有助于判断流浪猫的整体情况。
对于完全社会化的猫,习惯在室内生活并且依赖人类满足需求;微社会化的猫则选择在室内和室外生活,仍然依靠人类的照顾;未社会化的猫生活在户外,在有人喂食的情况下容忍人类;而完全未社会化的猫更倾向于选择户外,特别是人烟稀少的郊区生活。
一般来说,个人会根据流浪猫的行为信号选择较为亲人的个体进行救助。而非社会化的猫咪群体,更需要专业团队的社会化训练或者绝育-诱捕-放归救助。而具体的救助方法和策略,会在以后的内容中体现,敬请期待!
信息来源:
Alley Cat Allies“The Cat Socialization Continuum: A Guide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Cats and Humans”
关注猫曰,更新不迷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有兴趣讨论猫猫有关话题的小伙伴欢迎加入社群
上一篇 : 大运遇见成都 世界见证不同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