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月21日电 题:从“背雪上山”到“借雪生金”——一位村医的冰雪人生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张博宇、魏蒙
大年三十一大早,48岁的许元辉开着小轿车,送走了春节前最后一批游客,将自家经营的民宿收拾干净,准备享受过年之乐。
许元辉是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镇南沟村的一名村医,5年前开始利用自家民房经营民宿生意。元旦后、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他的生意格外红火。“11个房间几乎天天满员。临到过年的这几天,游客才变少一些,都回家过年了。”他向记者介绍。
南沟村距离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只有不到10分钟车程。近水楼台效应,让南沟村成为外地许多游客来北大湖滑雪之余品尝东北风味美食、体验东北特色民宿的首选之地。事实上,南沟村“蹭”北大湖的冰雪热度不只在近几年——20世纪90年代,这处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便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拐点,许元辉恰是见证者。
时针回拨,1998年冬,彼时23岁的许元辉还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听说次年年初离村不远的北大湖滑雪场要开运动会,规模还挺大,需要村里出一些青壮劳动力帮忙上山造场地,于是自告奋勇。后来他才知道,他帮忙的项目叫“造台”,这场运动会名为第九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所有的雪上项目都在北大湖举行。
在那个年代,吉林市即便是我国冰雪运动强市,但造雪能力依然难以满足办赛需求。由于场地天然雪和造雪机均不够量,只能依赖人力担当“大自然的搬运工”。“当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上往下运,就是搭建凹型槽,用人力把雪铲到槽子里,利用坡度自然滑下去。”许元辉回忆,“另一种方式是从下往上运,平整雪道的时候,要靠人用筐背雪上山。”
运雪靠筐背,平雪靠脚踩——大家将雪运到雪道以后,往往还要排成一排反复踩踏,确保雪道踩实,满足比赛的要求。
当年出这份工赚了多少钱,许元辉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这是自己冰雪人生的起点。往后的日子,他守着南沟村和北大湖滑雪场做村医,为村里的百姓和一些来滑雪的游客提供医疗服务。
2015年,许元辉的冰雪人生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拐点,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之后,“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让许元辉看到了“借雪生金”的又一大契机。
“北大湖滑雪场的客人越来越多。因为雪场扩大规模,我们村向外围搬迁了几次。”许元辉说,和许多村民一样,他也利用家里空余的房间办起了民宿。因为个子不高、常年行医,他给民宿取名“小大夫”,开张后很受游客欢迎。
近邻雪场,用餐方便,提供车接车送,加之东北乡土风情浓郁,使得南沟村的民宿愈发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上海、浙江、广东、河南的游客都很多。很多外地老顾客都会打电话订房。”许元辉说。
从“背雪上山”到“借雪生金”,许元辉的冰雪人生之变,是南沟村乃至周围十里八乡村民生活之变的缩影。如今的南沟村,已有140家民宿、700多间客房,雪季期间每天可容纳约1500人的住宿需求。
临近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又恰逢春节,许元辉熟悉的南沟村烟火气也回来了。他说,这几年,一些曾经外出打工的乡亲回村了,或是像他一样围绕冰雪做民宿等买卖,或者到雪场找一份工作,“很多人一个雪季就能挣好几万元”。
大年初四,许元辉的民宿将迎来春节假期第一波已下订单的游客。他筹划着把民宿装点得更有年味儿,让来南沟村的游客感受到“兔飞猛进”的红火。